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7的人流與自拍
“2017 年,「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微波藝術節/ Microwave)迎來第二十一屆,主題為「電元種生」(Cyberia), 活動包括展覽、研討會、錄像展、講座和放映活動。微波藝術節1996 年由「錄映太奇」創立,二十年間逐步確立形象,成為實驗性新媒體作品的重要展示平台。藝術節創辦人之一鮑藹倫於2016 年曾表示,微波藝術節的定位是「老少咸宜」,著重普及大眾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但她表示歷經廿載之後,「內容有深化的必要」。
2017 年的主題展覽於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舉行, 展出作品包括TASKO 株式会社的《香噴噴風琴》、NONOTAK Studio 的《NARROW V.2》、姚仲涵的《動次動次》、利沙克的《IG 賞》和希達莎的《靜電鐘合唱團》,展期為10 月12 日至22 日。十月初,與藝術節相關的報道和宣傳開始見於傳統報章、網媒及文藝雜誌,內容雖然涉及策展理念、參展藝術家背景和作品介紹,部分遣詞用字卻傾向流行消費活動描述,例如「正式開催」、「周末好去處」等等。與此同時,網上的潮流、消閒、流行文化及商業品牌平台出現相關報道和貼文,角度側重參觀展覽的娛樂性,強調展品的視覺效果,直接使用「打卡」(比喻人人爭相去到受追捧的潮流場地自拍,作炫耀之用)、「真/ 偽文青」等字眼,部分報道和貼文由主辦單位在臉書上轉發。
10 月20 日,展場開始湧現大量人流,21 日主辦方實行人流管制措施,22 日人潮繼續增加,一度需要排隊四十五分鐘才可入場,主辦方更於閉展前兩小時即「截龍」(停止接受輪候)。為期十日的主題展覽的參觀人次超過9000,微波藝術節臉書群組關注人數上升三成。藝術節節目總監鄺佳玲回應媒體查詢時表示,對於「打卡」人潮表示理解,不會禁止場內攝影,策展團隊會吸取經驗,致力藝術推廣和教育。”
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視藝活動:兩種光景
2017 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官方及民間皆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6 年底成立籌備回歸二十周年慶祝活動的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任主席),留出預算6.4 億元用於本地及海外一連串的慶祝活動,涉及的政策局以及部門包括民政事務局、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規劃署、新聞處。內地亦積極提供資源配合政府的慶祝活動,如借展文物。民間的美術協會、興趣團體舉辦各項以「慶回歸」為名義的視藝展覽。除此以外,中資傳媒集團、文化公司、僑界社團和商會組織亦主辦類似的視藝活動。而另一邊廂,獨立藝術團體及藝術工作者零星舉辦反思甚至抗議活動,與官方及親中團體的慶祝活動形成「涇渭分明」的兩種光景。雙方的活動規模和所調動的資源懸殊,參與藝術家和宣傳渠道互不重疊。雙方的論述各表一枝,前者集中於「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重塑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增強國家及民族認同」、「華人藝術家」、「文化交流樞紐」、「中西文化薈萃」、「融合傳統與現代」、「推廣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展現成果」、「書畫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筆法技藝」、「傳統水墨與當代藝術手法的結合」等,後者則集中於「九七」、「身份」、「本土」、「個體困境」、「文藝勞動」、「藝術空間」、「政治審查」、「政治敏感」、「藝術團體營運」、「社會運動」、「中港關係」等。前者的活動雖然眾多,但面目單一,基本呈現一派盛大節慶氛圍 ;而後者則關注解構歷史事件,多採用當代藝術媒介(包括行為藝術、裝置、影像、混合媒介等),側重批判性思考。上溯至回歸十周年的視藝活動,官方及親中團體的活動與十年前幾乎同出一轍,對於香港的文化定位和視覺藝術發展的想像也基本不變,而獨立藝術團體和藝術家也持續圍繞在政治、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思回歸相關議題。
四位視藝界人士於2017年離世
金馬倫(Nigel Cameron)、杜子卿、萬青屴、王家禧(按姓氏英文拼音排序),四位與香港關係密切的藝評人及藝術家,在2017 年內先後離世。簡列各人生平,以茲記念。
饒宗頤書畫的古意
饒宗頤教授於2018年於香港辭世。饒公被譽爲國學大師,學術成就之高早有定論,而饒公亦醉心書畫,曾以「學藝雙攜」四字自述。作者認爲饒公書畫作品的學術內涵,乃是其價值之所在,而此文以「古意」為主題,分別以饒公的書法和繪畫作品爲例,指出饒公在其藝術創作中所融匯的深邃學問和識見,並能在契合傳統的同時古爲今用。作者認爲,饒公無疑是在當今社會中能以深厚學識體現「古意」這種傳統價值的罕見書畫家之一。
墨提斯與解放——天台塾「亞洲種子」與「學學習」
本文作者為天台塾創辦人之一,在此文首先介紹由韋一空教授在討論藝術教育時提出的「墨提斯」(Metis)概念:墨提斯指向一種複雜靈動的心智能力,可因應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情境作出機巧的回應和行動。作者然後詳細闡述天台塾應用此概念所開展的兩個藝術教育計劃——「亞洲種子」與「學學習」。前者歷時兩年,由受邀的亞洲藝術家和本地藝術家帶領十四至十八歲的學生開展工作坊和海外之旅,當中一個周期的成果亦整合進大館當代美術館的一次展覽,題爲「日常邊界」;後者匯集了十五位香港藝術家和團體組成學學習群體,目標為社區環境中的藝術學習提出一系列「教材」。作者指出,任何試圖一次性地建立一個「普遍適用」的藝術教育模式的大型項目必然會失敗,而促進墨提斯的一個途徑是將學習者放置於非計劃的狀態,通過教育實現解放的關鍵則在於分散化、本地化和充分的地域流動性。
建基於復古之創新—— 融合藝術史研究與書法創作的跨領域途徑
書法史研究與書法創作屬不同領域的工作,一般藝術史學者甚少身兼專業書法家的角色。本文作者長期從事藝術史研究與書法創作,並嘗試打破兩者界限。作者於本文中闡明如何應用藝術史研究去構建一套融合藝術史和創作的個人理論,並將其理念注入創作。作者所列舉的個人創作例子既包含傳統形式如甲骨文、金文和隸書對聯,亦包含跨藝術媒介創作,如書法雕塑、大型書法表演及場域特定的書法即景創作。
預測話語分析理論的構想與應用:以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為例
本文結合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與預測處理論(predictive processing)試圖創設嶄新的理論方法(即預測話語分析理論),並以這套理論嘗試分析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香港部屋之策展過程。作者發現,香港部屋的策展面對「藝術」與「社群」兩項話語衝突。因策展方藝術推廣辦公室更傾斜「藝術面向」,而非「社群面向」,因而其試圖營造的「交流平台」難言成功。
安身於斯而立命於斯——香港雕塑家麥顯揚的「憂患意識」
香港文化藝術是在時代動蕩中生長,香港藝術家的創作與其身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緊密相關。本文以「憂患意識」作切入點,指出新一代藝術家與五六十年代的藝術家不同,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更複雜豐富的「憂患意識」,亦轉向一種新的文化身份認同。作者以雕塑家麥顯揚的作品為分析主體,論證麥顯揚在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不僅體現憂患,進而超越憂患,以雕塑造象,為香港藝術創造出一份文化尊嚴和生命的力量。
新漫畫運動:香港網絡政治漫畫初探
本文先簡述香港政治漫畫的發展歷程,然後集中分析近十多年來興起的網絡政治漫畫。作者將網絡政治漫畫與傳統的政治漫畫作比,討論包括了以下的四個方面:一、與讀者的互動:由於互聯網的特性,新一代政治漫畫家與讀者形成一種「無形契約」,這既有助漫畫家與讀者(追隨者)形成連結,同時也對漫畫家造成約束。二、身分轉變:傳統政治漫畫以評論為目標,網絡漫畫家則用作品鼓動其追隨者作出相應行動。三、形式與内容:因不少網絡漫畫家有設計的背境,他們的作品裏出現了另類的格式和設計語言,如圖表、無情節的畫框組合。漫畫家之間也有合作,產生聯署式的作品。四、去政治化的轉向:新一輩漫畫家由以往「硬政治」題材轉向對日常生活政治的關注,這轉向同時反映著香港當下的政治現實。
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刊物中的前衛藝術討論
本文嘗試以香港五、六十年代幾本較有代表性的現代主義文藝刊物,探討這些刊物對前衛藝術的討論,當中重點落於前衛藝術如何在香港的本土框架內被接受,以及本地文藝刊物如何借用前衛藝術去思考政治、傳統與現代等議題。作者發現,當時的刊物認為前衛藝術就是指那些新興的、重形式實驗的、走抽象路線的藝術流派,如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等。其時評論者介紹西方前衛藝術家絕大部分使用西方的藝術措辭,而介紹港台的抽象藝術創作時,則無一例外使用東方美學的措辭表達。造成此分野的原因應爲當時的文藝工作者希望香港五、六十年代從事抽象藝術的藝術家可以取法西方,但最後可達東方美學所提倡的境界,如「無我」、「有我」、「無法為至法」、「無為而為」、「超乎虛實」、「取之象外」等。當跳出文藝刊物,從刊物生成的環境來看,有份引介前衛藝術至香港的藝術家卻從來沒有把藝術視為純粹的形式主義,前衛在他們眼中,是文藝如何回應政治現實、回應中國文化改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