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為藝術2012年:藝術與存在的行動
藝術類別 :
視覺藝術
年份 :
2012
二十世紀初,攝影藝術進入公眾生活,藝術的發展路向從此發生根本轉變,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形式日漸衰落,甚至變得空洞。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的思想風暴催生了各種新藝術形態。他們對藝術的否定、批判,成就了行為藝術的先聲。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和絕望之後,藝術家開始對人類文化進行更為徹底的反省、思考,並反映於藝術行動中。行為藝術在諸種藝術門類的傳統樊籠中脫穎誕生,並以獨立抵抗的精神對資本主義主流文化直接提出了質疑。期間,維也納行動派、伊夫•克萊因、博伊斯、約翰• 凱奇等,以獨立迅猛之勢撼動了時代的文化。
相對於藝術形式的警惕,內在精神的審視,身體的自覺,存在的場域等,行為藝術的大自由、大解脫與中國的東方詩學傳統存在着某種奇妙的契合。「行為藝術」不容易界定,但對我們來說,行為藝術是以身體為媒介體驗人與物、與環境、與社會的交流,轉換和傳達藝術家的思想感受。藝術家利用行動過程及其結果構建特定的感情與意義。它更多的是表達一種觀念而非簡單的視覺審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