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9

視覺藝術

Event Detail Image
子分類

新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開始日期

2019/11/09

結束日期

2019/11/17

子分類

新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開始日期

2019/11/09

結束日期

2019/11/17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9

簡介

簡介

如果食一顆藥可以解決問題有多好?

E.A.T. 可一字雙意,eat字面解作食,分開三個字母就化作一段回顧的歷史之路。「E.A.T.」全稱「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是在1960年成立,由一群藝術家與工程師所創立的非牟利組織,旨在探索遊走在科技、媒體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9 Evenings: Theatre & Engineering》,裡面盡是前瞻狂野的實驗劇場,攜帶著探險探新的精神,至今仍影響著許多創作人,視之為媒體裝置藝術的始祖。那麼來到今年的主題E.A.T.,讓我們談談放進嘴巴裡的東西可以是什麼?是美饌是果腹乾糧是醫藥是毒還是我們的環境與未來?這些源自老祖宗的實驗精神將會在這次藝術節的參展作品與計劃中延續延伸。

太多太多要說。人類的危機從何而來?從人類而來。2019年,世界人口已達77億,人口過剩會產生極多面向的問題,包括空氣污染、過度消耗食物、全球暖化、消耗資源、清潔水源不足等,數之不盡。讓我們嘗試在主場說說故事,看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活著的自由就是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打開水龍頭就有清潔的自來水那麼理所當然嗎?作品《品嚐霧霾》告訴你沒那麼簡單。創作團隊基因美食中心以此項目召喚參加者,透過使用雞蛋泡沬去探集城市中不同的空氣污染情況,一套簡單組件幫你製作出霧霾甜餅。這次是港版的,既然都大口大口吸著那些「空氣」,你還怕把它吃進肚子裡嗎?然後當想到吃,就離不開餐廳/餐桌經驗,那麼一家餐廳的可能性又是什麼?

在這裡我們有三家「餐廳」。首先,食堂樂隊工作坊是「主廚」Tapetronic的一間實驗性集體創作餐室,裡面的一切是工具也是樂器,它可以被視為美食餐廳或酒吧,即興是實驗的精神,來者不拒的眾樂樂,環境與創作讓參與者的通感全開放。而基因美食中心的另一同場裝置《為我們的眼淚的調味》,則是一間實驗餐廳的模型,嘗試逆向思考,把人類置回食物鏈當中。我們可以以此為起點問幾個問題,小昆蟲把你吃起來到底是什麼味道?那你死後身體被蟲子一口一口吃掉又是什麼味道?人類可否改變一些習慣讓自己吃起來比較可口?這裡有可能會有喝人類眼淚的蛾、吃人類死皮的微生物、吃腳皮的魚兒等。

其實有時候不單只要看著自己的餐盤,也得看看別人的。當吃是飲食習慣也是文化,除探究物種在當中的角色還需要觀看食物消費、環境與社會責任。人們隨著年月經歷對於食物的選擇不斷改變,看清朝的滿漢全席,一頓至少有一百零八道菜餚美饌,銳意糅合滿族與漢族文化。台灣藝術家顧廣毅與香港設計師譚君姸共同創作了《新滿漢全席》,一系列的新媒體用餐經驗,把生物科技結合傳統文化中的農業技術以開拓未來食物系統的可能性。觀眾在經驗作品的同時,可接觸到一系列人類急需關切的道德困境命題,包括環境污染、殘忍對待動物以及大規模生態滅絕等。

一件件作品築起一條通過未來的道路,我們不難發現人類也許不會一直都是世界的中心,容許我們回顧這幾年藝術節的參展作品與項目,不少是與人工智能有關係的。另一藝術組合阿維德&瑪麗以《森姆:共生自主機器》參展,帶來一堆重要的問號?當世界走向科技,一個家一間餐廳一所企業慢慢慢慢結合了許多機器運用,我們要學著的不是操控而是共生,早年談的賽博格(cyborg),電影裡出現的未來世界,其實都是彈指之間;森姆展現的正正就是智能機械(人)在社會上共生的可能性。最後以一件感性的作品結尾;藝術家林智子創作的《以淚之名》,是早年她發現的一個「故事」項目,以眼淚而成的糖果珠寶給人們留下珍貴的回憶。淚水的神秘在於它的存在遊走在科學與情感之間,能醫身也療心。是次項目不單展示藝術家在國外收集的故事與眼淚珠寶,也在地邀請了三位香港人,以淚編成了屬於我們的故事。故事中的眼淚留下一條紅線,連結在Openground的衛星展覽– 實驗K場;那兒有瞿筱葳的《留味行》﹐透過串媒體的手法去闡述一個人的流亡另一個人的流浪,同場加映黃邦銓的兩部得奬短片《回程列車》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三件作品建構起一場空中對話,讓味道、思念與家把E.A.T.的另一面完全展現。

E.A.T 又名煙‧起‧天,喻意烽煙四起,是局勢緊張的警號。當環境節報緊張,人類便會用盡不同方法去通報同仁,這不單純是求救,也是讓天地上下知情的方法。天若有情,地上環境的訊息現以社交媒體以高速散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無分你我。煙‧起‧天為主題點起火源,願觀眾以前人的冒險探究精神看待當下展觀未來,一雙手可以做的事有限,但攜手可造的就是無限。讓我們以巴別塔的故事作結;一個關於人類產生不同語言的起源,如願觸天,以此寄喻 — 如果要建造通天的城塔,我們需要有共同的語言,絕不能打亂天下人的溝通,絕不可分散。

策展人:方序中
參與藝術家:顧廣毅(台灣)、譚君妍(香港)、阿維德&瑪麗(荷蘭 / 法國)、基因美食中心(美國 / 挪威 / 愛爾蘭)、亞歷克西斯‧馬爾伯特,又名為 Tapetronic (法國)、林智子 (日本)、顧廣毅(台灣)、譚君妍(香港)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藝術年鑑2019》。

資訊

室內/室外

室內

本地/非本地製作

本地製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