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視覺藝術

Event Detail Image
子分類

新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開始日期

2018/10/27

結束日期

2018/10/31

子分類

新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開始日期

2018/10/27

結束日期

2018/10/31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簡介

簡介

萬有之間 一開始的時候,想談的是信任。人和人之間,是怎樣去建立信任的呢?因為我認識你,我們交談交往,經年月驗証,最後我們確認二人之間有「信任」。這些都是線下的事情,那麼當人們的生活大部份連結著線上虛擬的現場之時,我們又怎麼談信任?信任所指涉的是一種概念,抽象而結構複雜,無法量化又牽涉多個不同的領域,裡面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無法統一定義,但即便離開語言系統後,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還是有不能言喻的共識。 大約十年前,當生物資訊學(Biometrics)的應用擴充發展,不斷出現各種市道消息,有說世界人口結構的改變揭示老年社會的全面來臨,又或是由基因資料庫而各種潛在發展的可能性與「利益」藍圖,這十年我們像經歷一場人人革命,一個持續探索社會核心價值的過程,這同時讓我們看到「信任的轉型」,人們對科技的渴求以及因此而來的便利與經濟效益,像是個無底洞;在數位化社會中信任變什麼?我們的信任不再單純建立在交往或以前所提及的「共識」之上,而是由數據與科技所建構出來的虛擬之間。我們現在有了UBER、AIRBNB、CouchSurfing,因為科技我們開始相信陌生人,那在最新的科技是如何與人相關?這個新種的科技社會鏈會何去何從? 讀過莎翁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經典劇目,中譯《無事生非》,裡面談的是人生虛幻的哲思,如夢虛幻中所衍生的「非」。這個「非」就是裡面最有趣的點,稍一轉念,我們把此非化成萬有,之前的無事生非因科技的干預就變成萬有,所以才有「Much Ado about Everything萬有之間」之說。脈絡形成,各種新穎科技建構今日社會,人們的存在空間親密地連結著各種技術,主場當中讓我們一一細數。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切入,早期以機器手臂取代工廠勞工的雙手,然後到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學會過濾垃圾郵件,分析人們在網絡上的行踪及喜好,投放相關廣告及內容,而近年的深度學習技術更突破了許多機器本來的限制。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過程中更讓電腦自行分析資料找出特徵值,Google公司就在2012年做了一個實驗,在youtube的影片中抽取萬張圖片進行深度學習分析,繼而分辨出人臉與貓臉,電腦現時可辨認的更遠遠不止。Fabrica意大利傳播硏究中心的作品《辨認》正是探討機器能讓人們通過當今世界的鏡頭重新審視偉大的藝術的命題; 作品通過人工智能辨識圖像技術,把泰特美術館的館藏與當今的新聞攝影上作出對比,找出類近的結構分析,這樣艱深的重重分析對比,呈現古今交錯的美學。而美國藝術家凱爾‧麥當納則為開源編碼專家,擅長運用程式碼創作以及與其他藝術家合作以運用新的運算方法進行共同創作;是次參展作品《我們怎樣可以演好一點》與羅蘭‧麥卡錫共同創作,把鏡頭集中在一些微細的社交互動上,透過重覆直至疲怠而喚起參與者的不適感覺。 而沉浸式技術更為非線性敍事提供一個全面的經驗嘗試;法國藝術家奧利維耶‧哈齊的《連綿》,以光影重塑空間,整個體驗中模擬了三維世界中的非物質空間,提供了一個虛擬擴展的可能性。《如是》則是2018年香港藝術家的黃志偉創作;當大數據成為了當代的「大迷信」,他的沉浸式裝置以中國古老的運算程式為根基,透過觀者輸入自身的數據把「五行」化成流動的色彩空間,讓大眾感受「去迷信化」的過程。他的團隊XRT亦會在本藝術節與Openground的合作展覽中展出其互動虛擬裝置《我在/曾在這裡/那裡》,一個有關消失的香港城市景觀項目,透過群眾參與而共同創作、紀錄進而形成的共存空間。另一居港中國藝術家曲倩雯即進一步以香港(已消失)的九龍城寨為題,以科學家雷蒙德‧庫茨魏爾所提出的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在未來三十年人工智能的反饋將威脅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理念出發,透過串媒體技巧,以故事、微型互動經驗、裝置及連結現場演出,呈現一個科幻的敍事空間。 近年開始有新的字眼流動於各大媒體及硏討會,剛始時都是有關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ies)的論說,大眾對比特幣(bitcoin)更是一點都不陌生。但更重要的命題其實是區塊鏈(blockchain);有人說這是下一個www,就像當年的網絡一樣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它會全面改變各種行業以至人類生活的模式,當然亦會建構一個新的信任系統,甚至秩序。 區塊鏈顧名思義就是以區塊所組成,而你我他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那一環區塊,這樣以去中心化作為基礎,即攜帶著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新種的信任即是推倒「信任」本身,我們不再需要對對方信任,而是信任一個連結著全球的機制,這塊當代的賢者之石讓媒體藝術家開拓一片新地域。加拿大藝術家暨軟件工程師莎拉‧芬地的2018年最新作品《負擔不良》是一個根據數據集而衍出新的圖像的機器學習模型,進行結合數字運算而產生的新社交媒體網絡。而法國藝術家莫奔與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克萊因的合作藝術品《腦工場》透過人腦電腦互動(BCI)為人類對於不同的抽象字彙的想像以制成可觸碰的有形物。他們更同時把此作品加以延伸,透過結合區塊鏈技術,進而締造下一個項目,細節將會在藝術節的unconference作全面披露。Unconference開場以英國Furtherfield的《區塊鏈:永遠改變所有》短片放映打開了一扇大門,同場邀請多個與區塊鏈技術連結著創意產業的專才去提供一個全面性的體驗及討論空間,與會者包括電影界、媒體業、藝術家、學者等。 開始時以莎翁著作開啓繆絲大門,最後願以《金剛經》作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科技建構的世界裡,一切如幻如泡影,人們卻要活得更實在,我們所經歷的幻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當幻存在時,一切就彷佛都是真的。

參與藝術家:莫奔 [法國]、托比亞斯.克萊因 [德國]、莎拉.芬地 [加拿大]、曲倩雯 [中國]、羅蘭.麥卡錫、凱爾.麥當納 [美國]、奧利維耶.哈齊 [法國]、黃志偉 [香港]、Fabrica 意大利傳播硏究中心 [意大利]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2018》。

資訊

室內/室外

室內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