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邁向一種本土劇場的感性配置——二〇一七及二〇一八年香港沉浸式劇場發展概況

作者 : 鄧正健
藝術類別 : 戲劇
年份 : 2018, 2017

沉浸式劇場是對布萊希特以降歐美劇場變革的最當代回應。布萊希特以其間離效果理論更新了劇場的本質,主張觀眾不應沉默地在黑暗的觀眾席上欣賞舞台演出,而應該主動介入劇場。但在布萊希特的實踐裡,所謂「觀眾參與」僅僅是一種理性上的介入,劇作家、導演和演員在舞台上製造間離場景和思考難題,迫使觀眾不可單純地投入情感,而應當從第四堵牆的幻象中驚醒,對所觀看的故事情節作出有距離的反省和批判。當代的沉浸式劇場則是對布萊希特劇場理論的進階實踐,在經歷了二十世紀「後戲劇劇場」風捲殘雲式的大洗牌,以及資訊科技愈漸密集地應用於舞台技術上,把觀眾和演出者嚴格分隔於舞台與觀眾席兩個空間的劇場美學,已被驅趕到經典作品和商業演出的領域上。在最新銳的當代劇場美學探索上,將舞台與觀眾席、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界線模糊化的美學處理,已成了常態,甚至是改寫當代劇場本質的主要美學力量。在二十世紀下半葉,諸如環境劇場、特定場域劇場,以及偶發劇場/藝術等實驗,已大大演示了觀眾介入演出的種種可能性,及到廿一世紀,沉浸式劇場則是集合這些美學實踐的大成。

標籤 : 天台製作; 她說創作單位; 再構造劇場; 《O先生與O小姐》; 《Remote X》; 《六十分鐘「飛車黨」直播現場》; 《她和他意識之流》; 《她和他的時間之流》; 《消失的海岸線》; 《聽你的,走我的》; 《行為淪喪》; 《遙感城市》; 布萊希特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