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與社群何干?談博物館、文化與公眾
藝術類別 :
視覺藝術
年份 :
2017
筆者相信更多有關博物館的討論,有助推動社會對於文博機構的理解,從而促進館方與社群的互動, 共同思考我們需要什麼類型的博物館。本文介紹兩個博物館計劃(大英博物館的「世界歷史百物誌」項目,及利物浦「國際奴役博物館」),並從知識建構與社群參與兩方面,討論博物館如何以文化提昇公眾的生活質素。這些個案旨在拋磚引玉,思考博物館如何回應當代社會需要,而非主張機構必須做什麼、怎麼做。博物館如何隨社會文化的變化而更新其詮釋、如何與當代社群對話?博物館學學者相信博物館屬於社會大眾。它有責任成為人人有所參與的知性平台,致力與社群一起討論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本地博物館有意拓展文化的新想像,就必須思考其定位——究竟博物館如何回應香港文化的課題?如何與公眾連結?如何以文化提昇人人的生活品質?否則,有關博物館發展的討論只能從營運模式、機構績效評定、專業規章等工具理性的層面著眼,卻始終未能將博物館的理念放諸本地文化脈絡,再三思考如何實踐、轉化相關理念,促使博物館機制成為自身文化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