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舞蹈/音樂/戲曲

Event Detail Image
子分類

粵劇; 中國舞; 民族樂; 跨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開始日期

2011/10/11

結束日期

2011/10/12

子分類

粵劇; 中國舞; 民族樂; 跨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開始日期

2011/10/11

結束日期

2011/10/12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根與魂

簡介

簡介

語言 : 粵語
折子戲戲碼:《困谷》
演員/演唱者:羅家英



南音《秋奏神弦》
表演者:吳少傳、周成在、莊麗芬、蕭培玲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南曲」、「南樂」、「郎君樂」,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南音曲目有器樂曲和聲樂曲兩千餘首,蘊含了晉清商樂、唐大麯、法曲、燕樂和佛教音樂等內容。南音以標準泉州方言古語演唱,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演唱時講究咬字吐詞,歸韻收音。南曲曲調優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該項目於二○○九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古琴藝術《流水》
表演者: 龔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古琴又稱「琴」、「七弦琴」,別稱「綠綺」、「絲桐」。古琴作為一件樂器,其形制至漢代已經發展完備,其演奏藝術與風格經歷代琴人及文人的創造而不斷完善,延續至今。古琴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於二○○三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豐收樂》
表演者:金明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哲范、董洙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俗稱「農樂」,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民間藝術。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的表演包括小鼓舞、長鼓舞、圓鼓舞、象帽舞等十二個部分。象帽舞中由男青年舞者頭部甩動彩帶的高難技巧表演,令人目不暇接,成為「農樂舞」的標誌性特徵。該項目於二○○九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瑪納斯《英雄瑪納斯》、《我們愛唱瑪納斯》
表演者:薩日塔洪·哈德爾阿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買德爾白克·馬坎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仆後繼、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和各種邪惡勢力進行鬥爭的事蹟。它體現了柯爾克孜人頑強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團結一致、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瑪納斯》從古老的柯爾克孜史詩與豐厚的柯爾克孜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集柯爾克孜民間文學之大成,是柯爾克孜民族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該項目於二○○九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彝族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酒歌》
表演者:李懷秀、李懷福
彝族海菜腔是雲南彝族社區特有的民歌種類,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彝族尼蘇人村落。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調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結構複雜,篇幅宏大,是一種由多樂段組合,集獨唱、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形式於一體的大型聲樂套曲。該項目於二○○六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排場折子戲《困谷》
表演者:羅家英
粵劇主要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粵劇基本聲腔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崑腔及廣東民間說唱、小曲雜調等。粵劇表演帶有質樸粗獷的特色,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粵劇化妝簡練,色彩濃艷,服裝多採用廣繡,精美華麗,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該項目於二○○九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侗族大歌《蟬之歌》
表演者: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少兒表演隊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敍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流行於貴州省的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溶江河一帶及毗連的部分村寨。「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資訊。該項目於二○○九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朝鮮族長鼓舞《長鼓舞》
表演者:李美香、金美蘭、羅雪梅
中國朝鮮族長鼓舞是朝鮮族代表性舞蹈之一,主要流傳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其兩端音高不同。長鼓舞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長鼓舞」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長鼓不僅是舞蹈伴奏樂器,也是舞蹈道具,可集體表演也可單獨表演,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形式。該項目於二○○八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蒙古族呼麥《遼闊的草原》、《褐色的雄鷹》
表演者: 阿茹汗、孟和達來、昂給日嘎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蒙古族長調民歌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該項目於二○○五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山南昌果卓舞《雅礱春潮》
表演者:尼瑪、維色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于西藏自治區達布(現加查)地區。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紮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紮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于腰左。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奏起舞,同時把長髮辮子揮舞成「∞」、「○」等形態,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奏感強,變化多端。該項目於二○○六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的《香港戲曲年鑑 2011》。

資訊

最低票價

$100

最高票價

$320

室內/室外

室內

本地/非本地製作

本地、非本地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